如果期刊发自肺腑地为作者着想,作者也会自发地关心期刊的发展、爱护期刊的声誉。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发送方和接收方所选择的测量方式相同的时候,传输比特才能被保留下来用作密钥。张三将测量结果(即A发生的变化)告诉李四,然后,李四对B进行相应的变换处理,就能使B成为和原来的X一模一样的量子态。
1984年,IBM的贝内特和蒙特利尔大学的布拉萨德提出了第一个实用型量子密钥分配系统,被称BB84方案,正式标志量子保密通信的诞生。由于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这种改变只能是随机的,并不会完全按照人的意愿进行。超光速通信依旧无法实现 即便量子纠缠速度可超越光速,但这种量子态的改变并不为人类意志所发生变化。测量后,X的量子态坍缩了,但它的状态信息隐藏在A中,使A也发生变化,但并非坍缩。因为要传输就必须要测量,但量子态一经测量便发生坍缩,不再是原来的量子态了。
量子力学中状态的变化是瞬时的,在科幻电影中,经常有把人从一个地方瞬间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镜头,甚至认为依靠纠缠来实现的量子隐形传态可以推翻相对论,实现超光速传输。物理学家贝尔通过实验论证了量子非定域性的存在,向世人证明了量子纠缠是非定域的,而隐变量理论是错的。李灿告诉《中国科学报》,太阳能资源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取用不竭等优点,近年来千吨级液态阳光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等工业化示范成功进行,开拓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应用领域。
假期后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为了保证科研进度,春节期间也不能懈怠。作者:卜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14 17:07: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点燃永不熄灭的能源之光 大年初一,董超逸正在做实验。自2001年来,一直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董超逸匆忙吃完大连化物所食堂准备的年夜饭后,告别热闹,独自一人返回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忙科研。
面对2020年宣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李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李灿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
今年该团队一半多外地学生和职工选择留所过年。为此,团队安排了丰富的学术和业余活动,既有与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机构的学术交流,也有集体的学术研讨会和观影等娱乐项目。李老师几乎全年无休,除夕前仍在实验室讨论研究进展。梁潇/摄 大年初二一大早,王恩涛来实验室查阅太阳能利用相关资料。
王恩涛说出了一众团队成员的心声。幸运总是与努力同行,在年夜饭后续的抽奖环节,董超逸中奖了,可他却舍不得放下实验装置去领奖,红彤彤的福牛玩偶迟迟等不到它的主人。李老师对团队要求很高,团队成员也皆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要求自己。董超逸是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读研究生,其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
我在实验室做实验,把福牛玩偶留给其他同学吧。为了交出满意的毕业答卷,我主动申请留下来,利用假期时间完善实验数据。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为了查阅文献和方便交流,我主动申请留所过年。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读研究生王恩涛说。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卜叶/摄 2月11日除夕夜,平时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或因新冠疫情或因科研进度要求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超400名外地学生和职工留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就地过年,吃年夜饭。尽管由于安全规定,春节期间部分实验停止,但每天查阅太阳能利用相关资料、补充实验数据等已成了王恩涛们的必须的工作。年夜饭活动群里,董超逸的这句回复让组织年夜饭的老师们动容不已,要把新年祝福送到努力的同学手里,幸运最终留给了努力相关论文信息:DOI: 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1.00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再对人工构建的三个虎榛子家系进行测序,得到虎榛子的突变速率。但论到花期,北方的虎榛子和南方的居中虎榛子则更接近,它们二者的花期比滇虎榛子早上一个多月。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孔宏智告诉《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课题组发现:居中虎榛子基因组中存在非常明显的杂交重组痕迹,而这些杂交痕迹恰恰来自于虎榛子和滇虎榛子它们其实分别是居中虎榛子的爸爸妈妈。虎榛子属有且仅有三个物种:生长在四川、云南的居中虎榛子、滇虎榛子,以及分布于中国北方的虎榛子。
虎榛子属物种的进化示意图。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则夫介绍,但长久以来,杂交物种如何产生、如何与亲本物种建立生殖隔离等问题一直没有准确答案。王则夫介绍,定义物种的概念很多,但稳定的形态学差异、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是区分两个物种的必要条件。通过数据模拟和序列分析,刘建全等人发现:大约180万年前,虎榛子与滇虎榛子互生情愫,这段爱情突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产生的杂交后代开始独立进化,最终成长为新物种,即现在的居中虎榛子。
该研究不仅为植物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研究提供了绝佳范例,而且发现少数几个基因的改变足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有匿名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流程与方法有望成为今后研究同倍体杂交物种的金标准。
将同质园实验、体内体外生理实验、基因组分析结果等一一道来后,这项研究得到了方法详实、手段全面的审稿意见。在虎榛子属植物中,研究者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十几年来,他们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我和我的父母。正是这些遗传特性,使得三个物种彼此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解谜:杂交物种与生殖隔离 杂交物种是物种组成中的重要一员,为物种多样性做出了贡献。生长在同一个山头的居中虎榛子和滇虎榛子。现在,他们说,我的存在充满了偶然,因为我父母那段跨越种族的爱。之后,他们明确了几个关键事实: 与生长在中国北方的虎榛子相比,居中虎榛子和滇虎榛子对土壤中铁元素的耐受度更强。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王则夫介绍。(图片来源:《分子植物》) 以往人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物种间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而在进化过程中,居中虎榛子无需产生新的遗传突变或生殖隔离性状,只凭从不同亲本物种处继承的遗产,就能使其与父母三者互相产生生殖隔离。其中,LHY、PIE1等基因与花期有关,继承自虎榛子,FRO4、ZIP5等基因则与铁离子耐受性有关,继承于滇虎榛子。
在云南吉任,当地居民可以很轻易地区分长在同一片山头的居中虎榛子和滇虎榛子,因为居中虎榛子的花期比滇虎榛子早上一个多月,而滇虎榛子叶片上的绒毛更多、更密。王则夫告诉《中国科学报》。